优秀,是一种品质、一种个性、一种吸引、一种影响、一种贡献,让人如沐春风。有这样一种人,他们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,没有壮怀激烈的豪言壮语,却依然让我们景仰。他们并不光鲜亮丽,他们活跃在岗位第一线,恰如一杯老道醇厚的浓茶,平凡却意味深长。
一米七几的个头,晒得发红的脸庞上时常挂着和蔼的微笑,鼻梁上夹着一幅箐丝眼镜——已近天命之年的宋光宪看起来平易近人,透着一股淡淡的亲和。自淮干蚌浮段施工2标项目开工以来,他就长驻施工一线。这次回来参加“两学一做”集中学习。会后,我有幸采访了宋经理。
备注:
宋——宋光宪
记——采访记录员
记:宋经理,您好。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,接受采访。我们知道您一直在工地工作,这次回来要待多久?
宋:待不了啊,(淮干)2标现在处于收尾阶段,还有很多后期工作需要处理,比如资料整理啊、结算啊等等,开完会就回去了。
记:您辛苦了。工地事务繁忙,不过您还是每月坚持来参加“两学一做”和例会,这个您是怎么协调的?
宋:两者并不对立。例会,是公司为了总结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及确定本月工作计划,这个对我们下一步工作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。至于“两学一做”嘛,这个是现阶段我们党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,我也算是一名老党员了,随时学习党的精神,充实自己的思想也是必要的。
记:您工地在哪儿?环境怎么样?
宋:工地在安徽蚌埠的五河县临北回族乡,算是个回族聚居地。比较偏僻,交通也不太方便。生活条件肯定跟城里没法比。不过那边空气好,蓝天绿水。举目望去可以欣赏淮河观看日出,也别有一番风情。
记:这种条件下您是怎么解决住宿问题的?
宋:这个项目我们是在当地租用房子作为项目部,离施工现场很近,条件还可以。应该说现在我们工地的生活条件比公司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强多了,那时候确实条件有限,很艰苦。
记:那工地施工也这么辛苦吗?
宋:这个怎么说呢,我感觉还挺好。这是工作,做好自己的事儿。
记:那您能不能说下一天的工作流程?
宋:现场施工紧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早上六点左右起来,吃完早饭上工地。主要是检查现场的施工情况,人员、设备跟施工计划是否相符合,并针对一些不合适的环节提出要求。针对相关问题及时跟业主和监理交流沟通等等。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施工现场,确保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解决。晚饭后跟现场管理人员开个小会,通报和总结一下当天的施工情况,安排第二天的施工事宜。基本上每天都是按部就班。有时候也会遇到些突发情况。
记:什么样的事情?
宋:具体事情不一样。比如说,有天早上刚起来就接到施工队电话,说车队连夜撤了。因为我们的施工现场,取土区与新堤之间路途远、路况差,渣土车的利润相对较低,有些车队扛不住就撤工了。一下少十几辆车,施工队的人也慌了,耽误一天就少上两三千方土!我一边给施工队下任务,必须在三个小时内解决问题,一边帮他想办法——毕竟工期不能耽误。最后加价找了一个车队。有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为了自身利益,阻扰和拦截运土车辆,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去解决处理,以确保工程进度和目标任务不脱节。
记:听您的介绍,工地施工是多方参与的,平时的工作容易协调吗?会不会出现一些沟通不畅的情况?
宋:是的,业主、监理、项目部是三个单位,不过我们的目的都是统一的,就是把工程干好,平时的工作都是相互理解、相互配合。不过也确实会有一些像你说的,沟通不畅的情况。我记得有一次是因为筑堤的土里出现了少量芦苇根,施工队就和监理起了争执。
记:为什么会有芦苇根?
宋:芦苇一般生长在江河湖泽、池塘沟渠和低湿地,繁殖能力很强。因为我们当时正好在河边滩地取土,所以免不了会碰到。
记:那为什么会起争执呢,这个有什么影响吗?
宋:筑堤的土里是不能有杂质的,这个会影响新堤的工程质量,当然我们也是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。监理坚持立场无可厚匪。施工队呢,其实是安排了专人捡芦苇根的,但那几天任务很重,施工队人员分配不足,捡芦苇根这个活儿自然也就慢下来了。
记:那您是怎么处理?
宋:其实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,只是考虑不一所以会有争执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增加自身的管理力度,增加现场管理人员和督促施工作业队伍增加捡芦苇根的人员,保证筑堤土方满足质量要求,有的时候我也会带头帮着捡捡。最忙的那一阵儿过去了也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。
记:工程进度不能拖几天吗?
宋:肯定不行。这是业主给定的计划,既然安排了就要遵守。当时的情况也比较特殊,前期因为征地及汛期问题耽误了较长时间,我们必须赶上进度,在限期内完成节点任务。当然我肯定也要保障施工队员的工作状态。
记:那您怎么保障进度?
宋:设定月计划、周计划,再落实到每天可以完成的量,组织好足够的机械设备,及时调整计划安排,在进度滞后的情况下要加班加点往上赶,有时候要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十点才收工。在雨水多的时候还要随时查看堤坝的实际状况。有时候经常连续几天晚上打着电筒巡堤。
记:夜晚巡堤?
宋:这是去年的事了,七八月份正值汛期,降雨量又大,水位上涨很快,最高的地方已经到了老堤堤角,对我们的工程和老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。项目部组织人员巡视堤防,俩人一组,每天轮替。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半个多月。
记:您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是这样在工地奔走吗?
宋:差不多吧。02年以前在局机关工作。02年以后在机动抢险队做后勤工作,抢险队和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,平时抢险队事务不多,基本上都是做的公司一线施工工作。
记:当初怎么想到进公司的?
宋:2014年初事企分离,我能选的两条路——一个事业单位,一个是企业单位,我就选了后一个。
记:据我所知事业单位较之企业更有保障,您为什么没有选更稳妥的那个?
宋:是可以选,不过怎么说呢,在公司干了十几年的工程,也慢慢熟悉和喜欢这项工作了吧,加上刚分离公司也需要我们这样的人留在公司,我也就跟随领导留了下来。我的性格可能更适合待在公司吧,在企业里面也能做更多的实在事。累肯定是累的,但我自己觉得也乐在其中。
记:为什么是乐在其中?
宋:带着一些年轻人冲锋陷阵,看着堤坝一天天修筑起来,心里面会觉得充实。
记:最近的一个工程也在收尾阶段了,您是怎么总结这两年的工作的?
宋:没什么太多总结的,就是习惯吧。习惯待在一线,习惯在工地奔走,很多东西习惯了就好。
记:为什么说是“习惯”?
宋:很多东西习惯了就舍不得放弃的,这么多年我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公司的人和事。记得有个领导跟我们说过,工作就是责任,责任就是担当。的确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局里,只要上级有需要,安排我去哪我就去哪儿。我就是一块儿砖,哪儿用往哪儿搬。现在公司需要我,工地需要我,我就会一直待着。责任扛着,有苦就吃,坚持久了就习惯了。这可能是我工作这么久养出来的吧。哈哈!
采访结束这一天,日光正好,晓风拂耳。会议室里散不去的是宋经理开朗的笑声和“习惯”二字的深长意味。罗马时代的诗人昆图斯说过,习惯比天性更顽固。是什么样的“顽固”让他养成了这个多少人说到却可能做不到的习惯?又是什么样的定力让他可以坚持到最后保持着这一份爽朗?“只要领导安排任务,人民需要,我就上”、“习惯待在一线,习惯吃苦,习惯做人民事”,话很简单,但却吹进了身旁年轻的我们的心里。